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研究報告
一
、世界醫藥近況
1
、全球醫藥快速增長
全球醫藥得益於主要藥品的專利將陸續到期和新興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
,這些年取得了快速發展
,2016年全球藥品銷售額突破1.1萬億元
,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6%
。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
,其醫藥市場占比大幅提高
,從2005-2016年的十年間新興經濟體醫藥市場份額由原先的12%提升到了30%
。
2
、醫藥研發支出大
2016年全球醫藥研發支出達到了1474億美元
,同比增長2.5%
,同時期國內規模以上的藥企研發支出達到了607.2億元
,同比增長27.5%
。制藥行業研發支出占比持續保持在高位
,全球制藥龍頭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1%
,國內制藥龍頭企業在這一比重上略低
,達到了12%
,體現了制藥行業高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的特點
。
全球的藥物研發正在逐漸升溫
,這主要基於癌癥
、糖尿病
、認知障礙和炎癥等疾病治療領域中一些新分子藥物的出現
、診斷和治療的緊密結合和相輔相成
,以及人們對傳統商業模式依賴性的下降等重要因素的影響
。
3
、醫藥並購風行全球
2015年是生物醫藥界並購很強勁的一年
,但出乎業內預料的是2016年醫藥行業的收購交易額和交易量都有明顯的下降
,當年全球生物醫藥並購前十位交易量為1956.06億美元
,較2015年的3039.26億美元下降了36%
。2016年醫藥行業最大的一筆並購是德國巨頭拜耳以660億美元收購農業巨頭孟山都
,其次是夏爾320億美元收購Baxalta
,相比於2015年輝瑞1600億美元收購艾爾健
、阿特維斯405億美元收購艾爾健全球制藥業務都有所下滑
。預計2017年制藥公司之間的大交易將會增加
,各家公司將會拿出更多的現金
,尋找重要的資產來擴張產品線
。
二
、中國醫藥工業現狀
2016年中國藥品終端市場總體規模達到了13775億元
,同比增長7.6%
,較2010年增長近2倍
。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不但主營業務收入逐年增長
,而且利潤總額也是逐年增長
。據統計2015年醫藥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885.2億元
,同比增長9%
,高於全國工業增速8.2個百分點
。實現利潤總額為2768.2億元
,同比增長12.2%
,高於全國工業增速14.5個百分點
。在子行業中
,生物制品的利潤率增幅尤為明顯
。
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起步晚於發達國家,但大而不強
,與發達國家在全球市場占有率
、產品競爭力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
,美國
、歐盟
、日本企業的國際市場份額占有率已經分別達到59%
、19%
、17%
,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只占有不及5%
。
預計2016-2020年五年間
,中國醫藥市場的整體增速在7%左右
,2018年和2019年將會有不少新藥品上市
,但是2019年之後由於有很多產品的一致性評價面臨過期
,可能會對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提出新的挑戰和行業格局的變化
。
三
、生物醫藥產業特點
1
、產品回報率高
生物醫藥產業具有高技術
、高投入
、長周期
、高風險
、高收益
、低汙染的特征
。生物工程藥物的利潤回報率很高
。一種新生物藥品一般上市後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資
,尤其是擁有新產品
、專利產品的企業
,一旦開發成功便會形成技術壟斷優勢
,利潤回報能高達10倍以上
。
2
、產業技術含量高
生物醫藥行業同時也是知識密集型產業
,高技術含量對於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
。
3
、產品開發周期長
生物藥品從開始研制到最終轉化為產品要經過很多環節
:試驗室研究階段
、中試生產階段
、臨床試驗階段(I
、II
、III期)
、規模化生產階段
、市場商品化階段以及監督每個環節的嚴格復雜的藥政審批程序,而且產品培養和市場開發較難
,所以開發一種新藥周期較長
,一般需要8-10年
、甚至10年以上的時間
,新藥的研發成本至少10億美元
,需要很高的時間和資金投入
。
4
、產業風險高
高風險就是生物醫藥產品的開發孕育著較大的不確定風險
,新藥的投資從生物篩選
、藥理
、毒理等臨床前實驗
、制劑處方及穩定性實驗
、生物利用度測試直到用於人體的臨床實驗以及註冊上市和售後監督一系列步驟
,可謂是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
。任何一個環節失敗將前功盡棄
,並且某些藥物具有“兩重性”
,可能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而需要重新評價
。一般來講
,一個生物工程藥品的成功率僅有5—10%
。時間卻需要8—10年
,投資1—3億美元
。另外
,市場競爭的風險也日益加劇
,“搶註新藥證書
、搶占市場占有率”是開發技術轉化為產品時的關鍵
,也是不同開發商激烈競爭的目標
,若被別人優先拿到藥證或搶占市場
,也會前功盡棄
。
5
、產業投入大
生物制藥是一個投入相當大的產業
,主要用於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及醫藥廠房的建造和設備儀器的配置方面。目前國外研究開發一個新的生物醫藥的平均費用在1-3億美元左右
,並隨新藥開發難度的增加而增加(有的還高達6億美元)
。一些大型生物制藥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率超過了40%
。目前僅國際醫藥巨頭輝瑞一年的研發經費就超出了中國所有生物醫藥研發經費的總和
,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沒有一家進入排名前100位
。
四
、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空間和市場格局
1
、空間格局
目前中國生物制藥產業已初步形成以長三角
、環渤海為核心
,珠三角
、東北等中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
。長三角地區擁有最多的跨國生物醫藥企業
,在研發與產業化
、外包服務、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已經逐步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環渤海地區相關產業人力資源儲備充足
,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和教育資源
,圍繞北京形成了創新能力較強的產業集群
;珠三角地區市場經濟體系成熟
,市場潛力強大
,圍繞廣州
、深圳
、珠海等重點城市形成了商業網絡發達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成渝經濟圈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醫藥成果轉化基地
;東北的長吉圖地區是亞洲規模較大的疫苗生產基地
;長株潭地區擁有產業基礎雄厚的長沙高新區和瀏陽生物醫藥園等多個產業基地
;300余家醫藥研發機構和知名企業聚集在武漢城市群
,也形成了支撐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平臺和環境。
2
、市場格局
中國目前大概有3000余家制藥企業
,前100家企業占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國醫藥市場在越來越集中
,未來的行業集中度會愈加明顯
。本土醫藥企業在醫院市場銷售額前20強中已經占據一半席位
,這前20強依次為輝瑞
、揚子江
、阿斯利康
、山東齊魯
、四環醫藥
、上海復星
、賽諾菲
、江蘇恒瑞
、科倫
、正大天晴
、拜耳
、上藥
、諾華
、羅氏
、遠大
、默沙東
、中國醫藥總公司
、石藥
、步長制藥及諾和諾德
。
目前從醫院市場暢銷的前20個產品中
,外資產品屈指可數
,現在只有4種
,其它的16種都是國內品種
,但是外資企業藥品在2016年的同比年增長率上有所提升
,而本土企業的產品同比增長率則多數呈現下滑趨勢
。
五
、生物醫藥行業細分領域
根據今年一季報
,醫藥公司的整體利潤為221億元
,同比增速為12.3%
。扣除短期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入後
,去年的利潤增速為25.3%
,延續了較好的上升趨勢
。根據統計
,去年凈利潤增速在30%以內的上市公司有150家
,凈利潤增速超過30%的有35家
,而有58家公司的凈利潤是下滑的
,目前行業正在加劇分化
,有限的醫保資金將集中到有確定療效的藥品
,很多產品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2017年一季度醫藥行業整體的毛利率是30.5%
,行業中的三大費用略降
,整體的銷售費用率是12.5%
,管理費用率是6.6%
,財務費用率是1%
。
1
、化學原料藥
在行業的細分領域內
,隨著2016年下半年價格回落
,今年一季度化學原料藥板塊收入增速放緩
,整體營業收入增速為13.9%
,整體毛利率為31.8%,較2016年的36.0%有所下滑
。
2
、化學藥制劑
化藥制劑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速均呈上升趨勢
,增速為14.1%
,呈現小幅攀升趨勢
。在內生增長基本穩定的態勢下
,前些年外延擴張的並表效應增強
,使得行業整體的收入規模增長加快
。同時
,行業整體毛利率水平穩定中略有提升
,板塊的毛利率為46.1%
。考慮到目前兩票制和營改增政策的大力推進
,2017年化藥制劑板塊的收入增速受將大幅提升
。
3
、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內部冰火兩重天
。生物制品板塊包括重組基因藥物
、血制品
、疫苗等差異較大的領域
。重組基因藥物板塊方面
,胰島素
、生長激素仍處於20%-30%的高速增長期
,幹擾素
、部分多科室用藥則面臨增長壓力
。血制品2015年放開價格管控後
,業績在2016年招標中兌現
,疫苗行業多數企業營收和利潤下滑
。
4
、醫藥商業
醫藥商業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凈利潤維持在20%-30%的高增速
。醫藥流通的批發端受益於兩票制
,高值耗材
、IVD等專科經銷商也在通過打包等方式快速淘汰及並購小型企業
,零售市場連鎖化率提高
,營收增長高於行業增速
。
5
、醫療服務
醫療服務行業處於蓬勃發展的成長期
,營收規模持續高速增長
。由於A股醫療服務標的較少
,不少公司屬於跨行業經營
,醫療服務在其收入中占比較低
,僅有眼科
、口腔
、體檢等領域共9家公司屬於真正的醫療服務公司
。這些公司的整體收入增速為45.7%
。
六
、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存在的問題
1
、從公司層面上看
1.1
、小散亂現象突出
,缺乏醫藥航母
。
2013年
,我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比重只有45.1%
,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的企業只有4家
,銷售收入100億~200億元的企業11家
,50億~100億元的企業14家
,9億~50億元的企業75家
,我國醫藥企業雖然數量多但是規模偏小
。而強生2013年的營業收入達713億美元
;羅氏467.8億瑞郎(約合522.2億美元)
,葛蘭素史克265億英鎊
,與這些跨國藥企業相比
,我國缺乏醫藥航母
,難以和跨國藥企分庭抗禮
。
從商業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看
,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2012年
,我國前三甲醫藥商業份額占比不到30%
,前十大醫藥商業公司占比不到45%
;而美國排名前三的公司占據近90%的份額
,由此看來
,我國醫藥商業的集中度也比較低
。
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的外貿企業也是如此
。2013年
,我國3萬多家醫藥出口企業中
,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僅935家
,占比3%
;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41家
,超過2億美元的企業15家
,超過3億美元的企業6家
,最大的出口企業出口額也只有7.84億美元
,與跨國藥企無法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
。
1.2
、國際化程度低
,缺乏跨國藥企
。
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和市場在國內
,國際化僅限於向國外出口產品
。雖然近幾年有少數企業已經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了步伐
,但由於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仍然處於為跨國藥企提供原料或承接委托加工的階段
,只有極少數企業在國外進行仿制藥註冊
、購買或新建渠道
、建立工廠
,但是這些企業的海外業務規模非常小
,遠沒有達到國際化企業國際業務的比重指標
。一般來說
,企業的國際業務達到全部業務的2/3以上
,才真正可以稱為跨國企業
。
1.3
、品牌意識不強
,知名品牌少
。
雖然中藥方面我國擁有了“同仁堂”等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
,但西藥知名品牌甚少
。即便曾有一些老的藥企在業內有不錯的影響
,但隨著醫藥產業的發展
,這些老藥企已經明顯滯後
,站不到產業發展的前沿
,品牌價值有限
。值得註意的是
,我國的一些企業對品牌保護的意識不強
,很多知名品牌在國外被搶註
,如許多老的中藥品牌在印尼被搶註
,使我國企業蒙受了很大損失
。我國部分企業不重視品牌培育
,與我國醫藥行業進入門檻低
、違法成本低有一定的關系
,部分企業存在投機心理
,只註重短期效應而不註重品牌培育
,使得我國的醫藥品牌存在很大危機
。
2
、從產品層面上看
2.1
、結構不合理
,低端產品比例大
。
我國醫藥產品出口以原料藥為主
,制劑比重過低
。2013年
,西藥出口中原料藥占比高達82.2%
,而且以低端大宗原料藥為主
,特色原料藥比重過低
;241種出口原料藥品種
,均價每公斤超過1000美元只有14種
,超過100美元/公斤的有48種
,占比19.92%
,45.64%的品種在10美元/公斤以下
,由此可見
,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
。此外
,我國出口的制劑97%為仿制藥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產品比例也非常低
。中國已經批準上市的13類25種182個不同規格的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產品中
,只有6類9種21個不同規格的產品屬於原創
,其余的都是仿制
,科技成果向產業的轉化率極低
,全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5%
,西部地區甚至還不到5%
,技術的忽視已經成為行業慣例
,未來必將阻礙行業的進一步增長
。
2.2
、大宗產品產能嚴重過剩
,造成了內仗外打
。
我國許多原料性產品產能嚴重過剩
,比如維生素C產能為25萬噸
,國際市場需求量10萬噸
;青黴素工業鹽產能10萬噸
,國際市場需求僅6萬噸
。這些產品雖然在國際上有話語權,但是國內的產能過剩
,造成出口價格提上不去
,經常在國際市場自我拼殺
,不僅賠本賺吆喝
,而且經常遭受反傾銷指控。另外
,我國部分制劑的產能也嚴重過剩
。
2.3
、制劑通過高端標準認證少
,品種匱乏
。
截至2013年7月底,我國制劑通過歐美日GMP認證的企業37家
,通過WHO認證的5家
。原料藥情況稍好
,我國向美國提交的DMF文件為1532份
,原料藥獲得EDQM COS認證463個
,其中有效421個
。雖然企業通過了高端市場認證
,但由於研發能力不足
,目前很多企業都面臨有生產線無產品生產的尷尬局面
。部分企業雖然有一定產能的應用
,但也主要是承接境外產品委托加工
,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匱乏
。
3
、從渠道層面上看
3.1
、國際註冊認證能力弱
,高端市場獲準進入少
。
目前
,我國只有35個產品獲得美國ANDA文號
,而2011年印度企業從FDA獲批了144張簡略新藥申請證書
,占美國當年FDA批準ANDA總數的33%
。目前
,中國制劑通過WHO PQ認證的有15個產品
,而印度達324個
。究其原因
,主要是熟悉外國藥品市場準入法規和操作實務的註冊人才缺乏
,對產品進入註冊市場的信心不足
,阻礙了我國企業到高端市場進行產品註冊的熱情
。
3.2
、國外自有銷售渠道少
,出口方式以訂單銷售
、委托加工為主
。
我國大部分企業在國外沒有分支機構和銷售渠道
。雖然有少量企業在國外建立了分支機構或代表機構
,負責產品註冊
、推銷和維護
,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深入國外醫保體系
,因此也很難形成穩定有效的銷售渠道
。可喜的是
,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通過購買
、合資
、合作或自建的方式建立了區域銷售渠道
,如華海藥業通過建立自己的渠道打入了美國90%的主流商業渠道
。
3.3
、醫療器械
、設備售後服務能力差
。
我國高端設備與國外知名企業存在技術差距
,由於銷售數量有限
,所以售後服務成本高
。大多主流市場被跨國公司壟斷
,我國高端設備市場分散
,且過分依賴價格競爭
,服務成本計入不足,難以配套完善售後服務
。另外
,我國還有極少數企業抱著投機心理
,未計劃進行售後服務
。這些因素導致我國醫療器械售後服務跟不上
,客戶信心喪失
,使得我國在國際醫療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少
。
七、中國生物醫藥未來發展趨勢
從2000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
,年均增加596萬人
;從2020年到2050年時加速老齡化階段
,年均增加620萬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影響的高峰將在5到10年之後到來
。這將成為未來中國生物醫藥發展的大驅動力
。
中國醫療市場規模巨大
,在人口老齡化
、城鎮化
、財富增長以及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驅動下近幾年迅速擴容
。2013年我國衛生消費總額3.2萬億元
,是2004 年的4.2倍
,在過去9年保持了17.2%的復合增長率
。然而相對於高收入國家7.7%的水平
,我國醫療衛生支出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
,低於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國家水平
。考慮到人口和消費的巨大基數
,不難看到我國醫療服務市場在將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如果該占比能在2020年達到衛計委在《"健康中國2020" 戰略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7%的目標
,我國衛生消費市場將達到7萬億元規模
。
中長期看我國醫藥行業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我國醫療支出明顯低於發達國家
。隨著經濟發展和健康意識的提高
,醫療支出將迅速加大
。"內業人士分析指出
。此外
,我國老齡化趨勢提速
,必定會增強醫藥生物行業的成長空間
。據聯合國統計
,到本世紀中期
,中國將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
。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
,全社會對養老
、健康醫療的需求不斷上升
,未來必然會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
從需求方來看
,人口的老齡化
、城鎮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改變
、財富的增長以及全民醫保制度的推進都正在驅動醫療服務市場的擴大。我國人口規模大且老齡化的速度有所加快
。根據統計年鑒數據
,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
,從2004年的7.6%上升到2013年9.7%
,已達到1.3億人
。老年人發病率高
,疾病醫治療程長且常伴有並發病
,同時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護理和用藥
,因此是醫療服務的高消費群。人口的老齡化勢必伴隨著更高的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